在古丝绸之路上书写了诸多赛事纪录之后,第十一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日前收官。然而,享受比赛之余,不少参与者也不无遗憾地发现,在环湖赛的故乡——西宁主城区竟然罕见自行车道,街头也很少看到骑自行车的,偶尔有一些“全副武装”的“大侠”骑着山地车在滚滚车流中惊险穿越,引得路人一片惊呼。自行车“行路难”,是许多西宁市民的热切反映。
骑自行车的出行困境,不独西宁有,许多城市也面临类似问题。随着汽车数量的快速增加,曾经的“自行车王国”正在迎接汽车社会的到来。从“两个轮子”到“四个轮子”,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,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与矛盾。
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,在道路资源增长有限的情况下,“四个轮子”总是比“两个轮子”更强势,能分到更多的路权蛋糕。在不少城市,自行车道往往被机动车挤压成了“一线天”,甚至被无故取消,变成汽车停车位,骑车人既要面临与汽车洪流“贴身肉搏”、“马路杀手”频出等安全风险,也难以摆脱停车设施不足带来的丢车之忧。机动车的“步步紧逼”,正让自行车一族陷入“无路可走”的窘迫境地。
社会运行中,一方无论怎么强势,也不能生硬地剥夺另一方的合法权益,这是一个基本规则。一个宜居的现代城市,应该为市民提供多种选择的空间,而不是为了保障一种出行方式,就压缩其他出行方式的生存空间。
无论是开车还是骑车,都应享有平等的路权。作为公共管理部门,理应合理分配道路资源,注重保障相对弱势的自行车路权,这才能体现社会公平。如果陷入“汽车本位”的误区放大“马太效应”,在城市规划、道路分配、交通管理等方面向“四个轮子”倾斜,处处要自行车给汽车“让路”,不仅忽视了占有相当大比例的人群的正当权益,也会造成整个交通生态的失衡。
“四个轮子”再快,也难以独自承载一个多元的社会。恰恰是在汽车社会的全新背景下,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行车的价值。近年来,从有关专家到一些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,不断强化这样的认识:在治理交通拥堵问题上,单纯的限车、限行远远不够,自行车作为“绿色出行”的代表,应在交通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。与这些声音相呼应的是,北京、上海、武汉、杭州等地推出公共自行车免费租赁服务。但从“免费自行车”艰难前行的现实来看,路权缺乏保障、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依然是制约“两个轮子”转动的重要阻力。
“给自行车同样的待遇”,许多自行车爱好者的呼吁发人深思。在当代中国这样一个转型社会,各种发展形态、利益需求、社会权利共同存在,也相互碰撞。“四个轮子”的滚滚车流固然壮观,但“两个轮子”的生存环境也需重视,二者不应是零和博弈的关系,而应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实现和谐共生。如何维护“两个轮子”的路权,不仅检验着每一个出行者的文明素质,也考验着社会管理者的责任和智慧,更衡量着城市发展的高度。
来源:人民日报